2019年3月3日下午,本次全國“兩會”的首場“部長通道”如約開啟。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新的生態環境部組建后實現了“五個打通”,在推進相關機構職能、人員編制整合優化的同時,著力推進具體的業務工作,盡快地增效,比較好地達成了的目標,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,基本做到了表里如一,形實一致。
李干杰部長提到的“五個打通”,實際上是重新組建新的生態環境部的核心內容。此前,環境保護職責分散在多個部門,國土資源部負責地下水污染防治,而水功能區劃、排污口設置管理、流域水環境保護職責則歸屬于水利部門,海洋環境監管屬于海洋部門,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職責則由農業部負責指導,碳排放的監管職能隸屬于國家,這種“九龍治水”的局面看上去陣容強大,卻分散了治理力量,效果欠佳。
“五個打通”就是打通地上與地下、岸上和水里、陸地和海洋、城市和農村、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。簡單來說,成立生態環境部的目的,就是把分散在、國土、農業、海洋、水利等各個部門的監管職能合并到一起。按照李干杰部長的說法,經過一年的時間,原先多頭管理的格局已經有所改變,監管力量正在被重塑,類似環保督察這一利器正在掀起一輪又一輪的“環保風暴”。
在完成部門職權的重組和改ge之后,新機構的目標主要是三個:生態環境質量改善、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、環境風險管控。同時,突出三大領域,即大氣、水和土壤污染的防治。在過去幾年陸續發布的“大氣十條”、“水十條”、“土十條”,需要抓緊制定進一步的防治行動計劃。此外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,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力度,加快形成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。
生態環境是個系統,污染也不會“厚此薄彼”。與此相適應,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機制也應該是個系統。雖然在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內部仍有諸如大氣環境、水生態環境、海洋生態環境、土壤生態環境和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等專司部門的劃分,但由于這些“子系統”隸屬于一個共同的母系統,在開展工作時可以做到協同,效率比原來多頭共管時要高是可以想見的。
李干杰舉例說,海洋、河流、湖泊生態環境保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,問題在海里,在水中,但根子是在陸地、在岸上,開方子吃藥,藥要到根,疾病才能治愈。在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以及長江保護修復的攻堅戰中,相關部門按照海陸統籌、以海定陸,水陸統籌、以水定岸的原則,把排污口的排查和整治擺在優先位置來推動,“查、測、溯、治”四項工作緊鑼密鼓推進,取得了很好的成效。